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,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,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!
至中央區塊 至網站導覽

2024

今日圖片

5/4
星期六

熱門搜尋 ► 藍眼淚交通住宿旅遊景點 
x 進階搜尋
動畫海浪
燕鷗
燕鷗
燕鷗

熱門搜尋 ► 藍眼淚交通住宿旅遊景點 
:::

新聞櫥窗

  • 轉寄
  • 列印
  • facebook
點閱數:8

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及「亮島人」修復計畫

 計畫主持人:陳仲玉


 協同主持人:邱鴻霖


 協同研究:游桂香


 計畫助理:尹意智、林芳儀


 委託單位:連江縣政府文化局


 執行單位:馬祖亮島考古隊


 中華民國102年8月


 壹、研究背景與計畫緣起


 2011年7月,因軍方慶祝亮島登島60週年紀念會,意外發現存在已久卻無人認識其形成因素與年代的貝塚。其後組成「馬祖亮島考古隊」,陸續在亮島上發現「百勝港遺址」、「亮島島尾I遺址」、「亮島島尾 II遺址」。該年度試掘亮島島尾 I遺址,出土史前遺物,經碳素14測定年代,確定該遺址為一距今約 8,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早期遺址。該遺址又發現了約 8,300年前的墓葬與「亮島人」遺骸,不僅是至今馬祖地區最早的史前遺址,亦為福建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史前遺址之一。


 亮島島尾遺址群的發掘與研究,除了獲得考古學術界的重視之外,亦在台灣與國際社會間引起不小的關注與討論。媒體曾於 2012年4月起,持續多起報導與介紹,足見該遺址之重要性與文化內涵之特殊性。亮島島尾I遺址第一次試掘報告,已於 2012年5月付梓;並於2012年度「台灣考古學工作會報研討會」中正式發表。


 第一期亮島島尾遺址研究計畫由於經費與時間的限制,僅試掘 4平方公尺。「亮島人」遺骸亦經初步清理後,運回馬祖民俗文物館保存。有鑑於該遺址之重要性,馬祖亮島考古隊承繼前一期研究成果的基礎進行此「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發掘及人骨修復計畫」。本計畫的研究重點,除了對第一期計劃中發掘出土的人骨進行清理、修復與研究等工作之外,並且再度對「亮島島尾遺址群」進行發掘與研究工作;其目標包括「亮島島尾I遺址」與「亮島島尾 II遺址」。除欲增加對兩處遺址文化內涵之了解,探討亮島的史前文化環境與發展史之外,也希望確認島尾 II遺址的範圍,並與島尾I遺址的文化內涵進行比較,嘗試釐清兩處遺址之間的文化關係。


 1陳仲玉等 2012《馬祖亮島島尾 I遺址試掘》。


 2陳仲玉等 2012〈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的發現與「亮島人」出土〉。


 本計畫於2012年7月展開,並於同年7月與 11月間兩度上亮島發掘。二次發掘除了出土大量史前遺物外,也新發現亮島島尾Ⅲ與亮島島尾 IV兩個地點有史前陶片,可知亮島島尾地區實為一處遺址群。此外,又於島尾Ⅰ遺址出土一具仰身直肢墓葬(LD-DW-II-M02),工作成果斐然。本報告書即為計畫之期末報告,將說明本計劃的執行過程與成果。


 貳、亮島遺址群簡介


 亮島,原名「橫山」又名「浪島」,行政區域隸屬連江縣北竿鄉;坐落於北竿島與東引島之間,距離此兩島各約27公里,為北竿鄉最東北之一處島嶼。地理位置在福建省閩江口外,與大陸所屬蜘蛛島相距約24公里,距雙峰島約26公里,與其他沿海灣澳港市相距僅約 20-30公里 。島長約 1,400公尺,最寬處約250公尺,面積約 0.35平方公里。


 一、自然生態環境


 大約 12,000年前,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。全球氣候暖化、海平面開始逐漸上升,將中國大陸沿海的若干地區與原先相連的陸地分離,形成今日的海中小島 (包括馬祖


 群島、亮島 ),直到距今 6,000年才停止。亮島腹地狹小,地形險峻,沿岸四周多峭壁,島嶼周圍遍佈礁石,屬侵蝕海岸地形,島的最高處海拔168公尺。


 本段資料參考自《北竿鄉志》(2005)、《福建省連江縣誌(第一冊)》(1979)、〈亮島簡史〉 (http://www.adas.url.tw/am83.htm,閱覽日期 2012.02)、連江縣政府馬祖卡溜旅遊網 (http://www.m-kaliu.com.tw/page.php?tmp=about-2,閱覽日期 2012.02) 。


 亮島位於北緯26度,四面環海,屬副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。氣候上受季風與洋流影響,四季分明,冬冷夏熱;但因緯度較高,年平均溫僅約 20℃。全年雨量稀少,不到 1,000公厘;降雨多在春、夏季,秋冬季則為枯水期。風向隨季節規律變化,全年大多為北北東風及東北風;夏季吹南南西風與西南風;春季偶吹南南西風;無風日甚少。風速則隨季風而異,冬天的風勢最為強勁。


 亮島過去與大陸相連,基岩主要為火成岩構成的花崗岩,並帶有少許侵入性的岩脈;地表則覆蓋酸性火山岩的流紋岩。馬祖列島的基岩約為九千萬到一億年前間形成的,屬於中生代晚期燕山運動的產物,與當時太平洋地殼快速擴張有關。因此,馬祖的岩石常見受到動力壓碎作用或熱力變質作用而產生片麻岩化、熱水蝕變與礦化現象的情形。本次計劃對亮島島尾地區的土質進行酸鹼度測定,土樣取自於探坑的生土層底層土壤。結果顯示,島尾I遺址的PH值為 8.32,島尾II遺址的PH值為 8.00;兩者皆為弱鹼性。


 馬祖地區的地表土壤主要是由岩石受機械風化作用形成,但由於花崗岩質地堅硬、風化不易,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風化為土壤,因此大部分地區的土壤層較薄;這也影響到植物的生長情況。稀薄的土壤層,加上長期海風、季風的吹襲,以及海水帶來大量鹽霧,不利於植物的生長。據現今亮島上守軍的傳述,早期島上光禿一片,少有植被生長;目前島上所見的土壤與植物大多是後來國軍進入時才陸續植栽的。島上的動物稀少,主要是一些遷移性的鳥類暫居,此外還有一些爬蟲、昆蟲等生物;海濱的貝類 (如螺類、蛤類 ) 與海洋魚類物種則甚為豐富。(未完待續)

發布單位:連江縣政府

最後異動時間:105/10/05

top